“五一”期间,我应邀去一所中学为高三学生和家长做高考志愿填报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讲座开始,发现来听讲座的人比校方事先告诉的数量少了许多,学校领导告诉我,他们并没有发通知给所有高三学生和家长,而只是有选择性地发了几个成绩比较好的班级。他们觉得,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家长来听这个讲座,没什么用。
校领导的这种想法,其实我在不少场合听到过,甚至包括一些家长,也有这种观点。所以,在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中,就出现一种比较明显的反差:在考生填报第一批、第二批志愿时,高校很热情,家长也四处赶场子收集信息;而到了第二阶段志愿填报时,虽然第三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也比较积极地宣传,但考生和家长的热情却淡了许多,认为学校都差不多,随便填一个学校算了,还有的则放弃填报志愿。
其实,这是有问题的。首先,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不管选择本一、本二院校,还是选择本三和高职高专,都要了解高考政策,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其次,被学校认为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对未来充满迷茫,他们更需要职业规划。比如,对于高考不能上线的学生,是选择复读、打工,还是出国留学,就存在纠结。这些问题,就比那些可上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更复杂。
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需要指导和规划,其实体现了一种功利的成才思想。校方会觉得学生考上好大学学校有面子,而考上三本、高职高专,再怎么规划,也是低层次院校。另外,学校会以那些成功的校友为荣,而没有进入名校、未来不能非富即贵的学生,就不会被学校再记着。而如果站在学生个体的角度,学校和家长,是应该更关注处在迷茫中,感觉自己没有前途的学生的。在眼下的高考录取中,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大于本一院校、本二院校所录取的学生。
在我国基础教育系统,对差生的另眼相看,是持续的、一贯的,学校总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也愿意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学校采取的态度就另当别论,这是违背“每个学生平等”的教育基本价值理念的,而且,从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分析,帮助各方面条件并不好的学生努力成长,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可能比帮助一个条件出色的学生取得成功更大。前者是“雪中送炭”,而后者是“锦上添花”。我国教育一直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却忽视了“雪中送炭”。因此,教育的功利主义盛行,基础教育的不均衡情况严重,同时把受教育者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这种情况亟需改变。 (蒋理)